日前她在宣传《向阳·花》的时候,借用了一句佛法用语:“与群魔为法侣,视大地为蒲团”。
这句话意思是,面对生活中的困境,要保持内心的坚定,争取做到与恶魔为伴侣,视大地为坐垫。
细品起来也颇有禅意,还很好地呼应了,她饰演的女性角色在苦难中修行的人生态度。
或许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底蕴,赵丽颖在文案中,刻意把繁体字跟简体字混合起来使用。
短短几句感想,不仅把温文尔雅错写成了温文“而”雅,还把不骄不躁写成了不骄不“燥”,跟不吵不闹放在一起使用。
最夸张的是,去年《与凤行》开播的时候,她都快成了“错字制造机”,错别字一个接着一个。
其中最“出圈”的,莫过于被称为“九漏鱼”,也就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——王一博。
可动笔之后,他“到”字写得犹犹豫豫,“游”字写错了,“此”字实在想不起来,还是队友帮忙写的。
还有把“想”写成“像”,把“试”写成“冫式”,把魅力写成“魏”力的孟美岐。
给粉丝写签名祝福时,把健康的“康”带了个病字旁,一时不知道是祝福还是诅咒。
除了这些年轻偶像,娱乐圈里还有很多,痴迷于立“文化人”的人设,却连基本的用词、语境都拿捏不准的“实力派”。
经常自诩博学的靳东,一边炫耀自己读万卷书,一边孜孜不倦地积累着,自己的“文化翻车素材库”。
却在讲解节日起源的时候,把古文中经常代表说话的“云”,当成了文学大家张岱的名字。
从流量明星到实力演员,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贡献着一出出“文化事故”名场面。
但是,把“顶流文盲”跟“草根戏骨”一对比,就会发现,他们的问题并不在学识不高,而在于态度不好。
就像郝蕾曾经在采访中提到的那样,很多人都把表演当成一种赚取名利的工具,误以为表演很简单。
殊不知,表演从来都不是“文盲”们的退路,真正的演员,需要生活阅历,更需要文化积淀。
比如王宝强,从小在农村长大,没上过几天学,普通话也说不标准,更没有专门学过表演。
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成长和学习,靠着自己的努力,一步步从群众演员熬到国际影帝。
她“目不识丁”,却可以为了舞台效果,挥毫泼墨,唱英文歌,跳探戈舞,就好像“无所不能”一样。
只可惜,现在的娱乐圈里鱼龙混杂,很多演员既没有文化积淀,又缺乏学习意愿,还总想靠着“流量”和“人设”混日子。
冯远征在两会期间,谈及流量演员发展的时候,明确表示“演员拼到最后,拼的是文化”。
陈宝国也在金鸡奖发布会上提议,让获得提名奖的演员们,用论文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。
这些听着有些扎心,也有些苛刻的建议,其实都是在鼓励从业者,提升专业水平,追求更加长远的艺术价值。
毕竟,“文化”和“论文”单是听起来,就有点枯燥和高深,似乎与娱乐圈的轻松氛围不太搭边。
但实际上,正是因为一直秉持着这些“严肃”的理念,那些老戏骨们才能够在演艺圈中立足多年,不断突破自我,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角色。
比如,冯远征在柏林求学时,每天进行 12 小时的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,还长久保持着每天阅读两小时的习惯。
这也是为什么,他在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之中饰演的安嘉和,能那么深入人心。
在没有美瞳的年代,为了呈现出角色独特的眼部特征,他不惜往眼睛中塞玻璃,还差点因此失明。
想当年,为了演好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曹操,他精心钻研了原著和相关史料,不放过任何细节。
她并非科班出身,却凭借着对文学和表演的热爱,把林黛玉的病态之美、才情之孤、情感之深,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,才让那些角色变得鲜活、立体,经得起时间的推敲。
不要为了追求热度,而忘了提升自己,也不要把“艺人”这两个字的分量,丢在了流量和人设的狂欢里。
唯有从业者们不断努力,演员这个职业,才能重新赢得尊重。(撰文:斯特不离谱)
电话:蓝狮在线注册
联系:蓝狮平台登录
主管:蓝狮注册登录
邮箱:蓝狮平台注册
网址:www.ltsnzp.com